镇江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展②

近期,镇江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张永刚教授、钱兴老师、高逸凡老师和邹晓华老师的研究报告《明清漕运文化对镇江城市经济的影响与启示》荣获三等奖。

作者介绍

张永刚、钱兴、高逸凡、邹晓华,镇江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选题背景

江河交汇是镇江这座城市最独特的魅力,千年大运河串联起了镇江古城区大量的文化遗存与历史空间,更是镇江城市的根脉所在。镇江因河而生,因漕而兴,在古代曾是大运河沿线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统一,南北交通往来较之唐宋时期更为密切,大运河也更多地发挥了国家经济大动脉的作用。镇江的城市发展与大运河的水道路径息息相关,明清时期大运河镇江段的水道变迁,不仅是镇江大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奠定镇江今日城市格局的关键所在。

主要观点

①河道变迁。唐、宋、元时期,大运河镇江城区段又被称为漕河、漕渠,其河道基本稳定在今南水桥-酒海街-梦溪园巷-梳儿巷-第一楼街西侧-万古一人路南侧-旧大西路北侧-钓鱼巷-北水关-会莲庵街-拖板桥-今古运河河道-中华路一线,其上有长桥、清风桥(范公桥)、嘉定桥、千秋桥、渌水桥(高桥)、通济桥、程公桥、拖板桥等八桥。明初运河改道,绕至府城外侧,河段亦称转城运河。北端连接大、小京口河段,然后沿府城西、南两侧,即依今石浮桥—黄花亭—老西门桥—新西门桥—中山桥—解放桥—虎踞桥一线,至南水桥与原穿城运河南端段相接,从此运河正式改道城外,极大改善了镇江段运河的航运条件。②漕运状况。晚清时期,镇江运河入江河段两岸最为繁华,时人称镇江为“银码头”。镇江大运河不仅运输漕粮,还输送了其他多种物资,促进了商贸往来。润州土贡就有各类纺织品、麻布、药材、铜器、鲜鱼等,江南奇石、珍玩等也在运送之列。镇江的鲇鱼套是江苏最早的木材集散地,明代中叶有“江南木业早期鼻祖”之称,是清王朝历代采购皇木的重地。镇江成为长江下游重要米市,规模仅次于上海,与南京、无锡等地相当。此外,镇江还是长江下游最大的桐油市场。③漕运文化。镇江漕运的发达催生了不同的文化生态,丰富了镇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为河海联运的交通文化、江河交汇的渡口文化、门类多样的商贾文化、蔚然成风的救生文化、复杂多元的宗教文化、历史悠久的移民文化、星光熠熠的文人文化、卓有影响的民俗文化。

对策建议

①树立“特色立河”的传承理念。贯彻“保护”“传承”“利用”的理念,讲好镇江自己的运河故事,讲述镇江一千多年“因漕而兴”的城市发展史,念出大运河主题教育的“品牌经”。②坚持“五位一体”的保护性建设。以历史积淀为基础,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关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去考量,努力建成静态自然景观和动态历史文化景观相结合、运河和城市相结合、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会贯通的运河文化带。③坚持“五位一体”的经济功能开发。航运经济:以建设谏壁船闸为抓手,提升航运经济功能;物流经济:以建设物流园区为抓手,提升商贸功能;旅游经济:以建设运河小镇为抓手,打造旅游特色品牌;生态经济:以运河环境治理为抓手,推动还河于民工程;文化经济: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抓手,提高城市文化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