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展③

近期,镇江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王伟博士等的论文《中小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路径》荣获三等奖。

作者介绍

王伟,女,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丹阳师范学院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选题背景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践。人才培养成于高等教育,却始于基础教育,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中小学外语教学工作是满足新时代德才兼备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思政理念与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将为高质量实现语言教育目标保驾护航,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国家意志与核心价值观。“三教”改革背景下,“教师、教材、教法”是一个整体,对应着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载体、客体”,解决了这一整体所涉及的要素问题,可以促进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外语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主要观点

  ①协同养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实现教师育人本位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也体现外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先导性教育意义。彰显立德树人基本要义的课程思政理念是外语课程实践创新的内在驱力,提供了知识理解和运用支架,将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分离的局面统一起来,从而耦合课程中的重要元素,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具有指导和调节作用。

  ②以德运知:价值度与融合度的有效契合。外语课程除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能力这一功能之外,还有丰富的价值意蕴。融合思政的课程在内容上既涉及目的语文化的介绍,又需要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的实施不能离开国家育人的宗旨和本义,课程思政理念为“知”提供认识基础,是学生文化自信的脊梁,也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思政在学科中贯彻和落实的程度是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先决条件,也是语言文化价值显现的必要前提。

  ③以知促行:技能化与德育化的和谐统一。新时代对中小学外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尤其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还要介绍语言背后宽泛的文化内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德”之精髓阐释课程实施之道,全面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为“知”积淀德性。课程思政所代表的“德”是中小学外语教学方法的统领性纲领,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取舍有度、拿捏精当,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滥用和乱用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对策建议

①课程思政与“三教”改革相结合。融合课程思政理念的外语教学离不开“教师、教材、教法”的共同作用。“三教”是教学建设的基本要素,“三教”改革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是确保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和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中小学外语课程除具有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的显性价值之外,还应呈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②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相融合。中小学外语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不应忽略先进价值引领下的语用能力培养,也不该割裂、悬置或误用课程思政理念的要义。中小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教材、教法三维度出发,构建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统合体,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③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契合。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需要添加课程思政理念的子目标,重新梳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的目标体系,将课程育人目标纳入到“情感与价值”这一层次中,体现出双重教学目标定位。教师要深度挖掘外语教材内在的思政价值,以教材为依托,发现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或结合主题语境的思政融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