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展④

   近期,镇江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吴建强研究员、杨晔老师和薛皓文老师的论文《基于新工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荣获三等奖。

   作者介绍

   吴建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杨晔、薛皓文,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选题背景

   新工科时代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新工科专业及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形成新兴产业的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 以下简称“双创”) 能力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当前,双创教育已成为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新抓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新时代高校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潮流,是促进高校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有效载体,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了聪明才智。

   主要观点

   ①加强高校双创教育有利于实现国家战略。当前,物联网、工业4.0、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迅猛发展,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必须对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内容等予以重新审视,并加以改进,逐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高校应积极应对新经济挑战,瞄准新工科人才培养,紧盯新产业发展需求,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证。

   ②加强高校双创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新产业的发展,要靠加强工科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以积极应对未来新的转型升级。高校应以传统工科为基础,紧紧抓住新工科建设机遇,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新经济、新产业重点人才培养,注重培育和发展新工科,为更好更多地培养制造业所急需的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③加强高校双创教育有利于助推高教改革。高校双创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新工科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这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高校要全过程、全方位把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验实践训练以及创业实训活动,并通过大学生双创行动,培养国家紧缺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④加强高校双创教育有利于提升人才能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第一资源, 创新是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应与政府、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等构建协同育人、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全球视野,有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真正培养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甘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双创人才。

   对策建议

   ①“与时俱进”:重塑双创教育新理念。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蓬勃兴起,双创已成为国际竞争新的聚集点。我们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双创人才、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②“多元协同”:重构双创教育新体系。新工科时代,高校双创教育必须构建创新创业多元协同新体系,加强校内、校校、校地、校企互动,实现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协同发力。大学生要在政府、企业和学校的支持帮助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大学生应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功能,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投身双创实践。

   ③“内外兼容”:重组双创教师队伍。高校要大力提升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师素质,必须科学重建双创教师队伍,加强双创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变以兼职教师为主的情况,并从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努力培养一批既能从事创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创业实践的“双师型”师资,以实现双创教育顺利开展。

   ④“综合施策”:培养学生全面素质。高校应在新工科理念下,顺应国家未来和产业转型方向,把双创教育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家国情怀”“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意识”等全面素质,并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破过于的学科和专业,为新工科的发展培养和输送源源不断的应用型人才。

   ⑤“双管齐下”:创新双创教育模式。高校在双创教育方面应有全球视野,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创业教育模式,并积极营造良好的双创文化环境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体验创新创业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创业激情,提升双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