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展①

近期,镇江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邹晓华老师的论文《论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荣获三等奖。

作者介绍

邹晓华(1971-),女,江苏兴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选题背景

中国大运河,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响。这些影响在古代文学中多有表现,尤其是反映社会面最广阔的古代小说。明清小说蓬勃发展,与纵贯中国最发达地区的南北大运河有重要关系,带有运河时代的印迹。因此,研究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内涵,展现大运河精神的当代价值,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运河区域人群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在明清小说中有多方位的呈现,通过考辨、梳理,归纳出它们共有的运河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多用于诗词和翻译文学研究,在小说中研究文化意象尚属探索;“运河文化意象”有较抽象和难以概括等特点,这也是一种挑战。因此,需要在占有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归纳概括。

主要观点

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使文学面貌发生新变,通俗文学市场活跃。元明清三代相继建都北京。文学轴心借助大运河使燕赵区系经齐鲁区系、最后与吴越区系连为一体,沿线出现大量作者群和刻书坊。明清小说数量丰富,成就非凡,有极高的文学史意义。大运河作为自然物象构成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背景,成为见证时代和人物的典型环境。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意象;“燕赵多义士,齐鲁重豪侠”的英雄意象和“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商贾意象等。这些文化意象对于全面认识大运河、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一是大运河促进明清小说发展;二是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三是明清小说中运河文化意象的当代价值。

当代价值

大运河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精神层面上对我们的启发比运河的物质形态更广泛、更久远、更深刻。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是特殊的文化载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运河文化意象。这些意象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民族记忆,反映着民族精神。研究运河文化意象,对于丰富中华文化内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从运河文化的商贾意象上看,大运河促进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发展紧密相连,这是经济基础。这对于当前我们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发展社会经济和解放生产力,有重要现实意义。大运河某些航段至今仍在通航,在商业运输中发挥着独特功能,促进了经济发展,值得借鉴和推广。从运河文化的英雄意象来看,中华民族具有尚勇好义、诚信正直、重视民族气节等特点,今天我们要利用好运河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舞人们热爱家乡,保卫祖国,舍小我、成大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